彭总手下将星黯淡,毛主席有意调来几员猛将,彭为何一直拒绝
彭总手下将星黯淡,毛主席有意调来几员猛将,彭为何一直拒绝
前言:1955年,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了我国第一次的大授衔仪式,共颁发了10位开国元帅、10位开国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还有798名少将。
这将近一千人拉出来,任何国家、势力都要抖三抖,他们是新中国的脊梁。
可在65名上将和大将之中,彭老总带领的一野只有8个人,只占了一成多,在一众野战军中一野好像有些将星暗淡的意思。
野战军相比
并且彭老总的身份摆在这里,虽然彭老总和刘伯承、陈毅、林彪以及华北野战军总司令聂荣臻都是总司令级别的,可彭老总还有一个副总司令的职务,级别一直比其他人高一级。
明明权力、地位都比其他人要高的彭老总,为何解放战争时期手下却没有几个名气高、打过打胜仗的将领呢?
这种情况和彭老总自身的身份有着极大的冲突。
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为了应对实际情况果断进行了军队改编,成立了一野、二野、三野、四野总共四个野战军。
二野三陈齐名再加王郭杨,三野有叶陶王和许王两套并驾齐驱的名将阵容,四野在当时也有程萧邓韩李黄梁,就连较次的华北野战军也有二杨。
这十多位那都是在战场上杀出来的名气,国军将领听说是这其中某位领兵后都不敢应战,可见他们已经达到了夜啼小儿的程度。
当然,小编并不是说一野的将领不是,只是想表明一野在将领数量上和其他野战军相比确实比较少。
还有另外一点,在北京举行大授衔的时候,二野、三野、四野的参谋长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唯独彭老总的参谋阎揆被授予的是中将。
彭老总从土地革命时期就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各大战役都有彭老总的身影,抗日战争时期更是担任副总指挥,在军中只比朱总矮一级。
在用兵打仗这一方面,彭老总的实力是不容置疑的,可彭老总带领的一野为什么名将如此少?一野肩负保守陕甘宁党中央的重任,中央为何不多派几名大将?
一野的历史原因
想要了解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要先去寻访历史的必要原因。
当然,这其中绝对不会参杂阴谋论,也不会上溯至土地革命刚开始,我们就事论事。
一野前身西北野战军,西北野战军是由陕甘宁地区的警备部队和晋绥军区的部队合编而成。
可并不是简单的两支部队合编成就的西北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的底子是贺龙元帅手下的120师的人,以120师的部分人为中心这才成立了西北野战军。
猛地一看西北野战军也还行,司令是总副指挥彭老总,中间有贺龙元帅手下的将领,底子又是负责保卫党中央的陕甘宁警备队。
可是这支新成立的野战军和其他野战军相比没有一丝优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西北的环境。
去过大西北的应该知道,当年的大西北比现在还要荒凉,粮食产量极低,粮食产量低就意味着没办法供养大量的军队。
并且因为这里太过贫瘠,日军和国军都没有一点进攻的欲望,这也就导致西北野战军很长的一段时间都灭有战争可以打。
剑要经常磨才锋利,长时间不打磨他就会锈,军队也是这个道理,曾经的358旅在抗日前线打的非常凶,日军见了都会选择规避,可自从被调回陕甘宁之后,就逐渐变得平庸无比。
安逸使人懈怠,困苦使人奋起。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一把锋利的剑一定是要经常打磨的。
西北野战军的底子是358旅和359旅。
若果说358旅是雄风不再,那359旅就是专业了,359旅的将士们很少操练,每日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耕种上,就和历史上的屯田差不多的意思。
至于警备旅、新编旅、教导旅,经常看军事的人应该都知道他们是什么水平的,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既然底子这么差,为什么还非要成立西北野战军?就不能从前线调回来一批人成立?或者派过来一部分久经沙场的人来充实之后再组建?
现在说的这些东西党中央也不是不知道,自己手下的兵实力如何,党中央的人比谁都清楚。
本来根本就没有准备成立西北野战军,毕竟主战场是在华北、中原、东北,西北地区太过贫瘠,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时局的逼迫
党中央也没有想在西北地区开战,想着先不管西北,等中原大局已定之后再回头收拾大西北,可是计划跟不上变化。
1947年,蒋介石命胡宗南率领34个旅25万人,从三个方向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想要一局拿下陕甘宁根据地。
面对国军如此大的压力,党中央被迫之下匆忙组建了西北野战军,将陕甘宁地区的一切部队都交给西北野战军总司令管辖。
按照以往组建野战军的惯例,这个野战军总司令的职位应该是由贺龙元帅来担任的,可是当时贺龙元帅远在晋绥前线,不能及时回来指挥战斗。
当时朱老总已经前往华北战场指挥战斗了,身边只剩下了彭老总,于是最后决定让彭老总来担任总指挥的担子。
西北野战军说是最穷的野战军也不足为过,在成立之初满打满算只有一个完整的纵队,其中还有很多将士都没有经历过战场的洗礼,完全就是新兵。
彭老总的担当
都是新兵也就算了,总人数也只有6个旅2.8万人,别说彭老总这个总指挥了,所有人知道这个情况之后都为彭老总捏了一把汗。
周总理根据西北野战军的实际情况多次请示要调其他部队的前来支援,毛主席也有这个想法,可彭老总却直接拒绝了。
“现在哪一方压力都挺大的,不能因为我这有困难就让其他兄弟部队跟着一起受累。”
彭老总拒绝了党中央调兵的意见,他选择打部队的基础,决定自己解决自己部队出现的问题,不给兄弟部队找麻烦。
本来周总理说什么都不同意,可他还是被彭老总成竹在胸的样子感染了,最后点头同意了彭老总的决定。
我们的彭老总不愧是毛主席写诗夸赞为“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面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只用了一个半月,在彭老总的指挥下西北野战军利用运动战三战三捷,西北的局势被彭老总稳定了下来。
不仅没有因为西北战事的原因增加兄弟部队的负担,反倒是让蒋介石再次陷入到西北战争的泥潭之中,为解放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西北战场稳定下来之后周总理又提出给彭老总调几个大将过来,当时其他野战军将星云集,调多了肯定不行,但每个野战军调一个还是没有问题的。
彭老总也明白周总理是为了他好,但彭老总还是拒绝道:
“我比谁都希望手下多来几个大将,兵多将广这是所有人的做指挥的意愿,可现在全国的局势还不稳定,我现在用小部分的兵力牵制住国民党大部分兵力,就是给其他兄弟部队创造优势。”
彭老总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胸中只有整个中国!
身为西野的最高领导,彭老总对西野的情况最为了解,他也希望手底下将星云集,可现实情况不允许。
西北的贫瘠不是针对共产党的,是地理环境的问题,这片土地养育不了太多的人,也养不了太多的军队,所以打仗的规模不可能太大。
西野从一开始的2.8万人,到1948年底才有14万人。
这种扩张速度和其他野战军相比差的可太多了,其中东野改编成四野后,一个兵团就有13万人。
彭老总的个人能力毋庸置疑,他一个人指挥百万大军都绰绰有余,这点在后面的抗美援朝中得到了证实。
再加上西北战场不会爆发太大规模的战争,所以完全不需要太多的将领,彭老总可以自己一个人做好几个人的事,让其他兄弟部队能够更好的发挥。
而这也造成了大授衔之时,一野出身的将领没有那么耀眼。
总结:西野的将士虽然没有在军衔上有非常光辉,可他们的故事永远记载于中国历史书上,他们永远活在历代中华儿女的心中,人民会将他们举起来,让他们做人民心中的光。
